0755-22726101

0755-82486034
时间:工作日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热门话题
>被误读的食品安全 “避孕药”让鳝鱼蒙冤十年

被误读的食品安全 “避孕药”让鳝鱼蒙冤十年

发布时间:2012-11-04 阅读:(138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毒香蕉、避孕药鳝鱼、有毒生蚝透支消费者信心,让农业养殖业受损  10月27日上午11时,直到签下了4万吨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毒香蕉”、“避孕药鳝鱼”、“有毒生蚝”……透支消费者信心,让农业养殖业受损

  10月27日上午11时,直到签下了4万吨程村蚝的购销订单,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蚝业协会会长谢彦安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10月份以来,在“生蚝铜超标740倍”的报道影响下,程村蚝不幸遭“池鱼之殃”,由盛名在外沦为声明狼籍,红光村码头每天上货量由约150吨剧降至近50吨。随后,经南方日报等数家媒体刊发报道澄清后,红光村码头日交易量回升至90吨左右。 

  但南方日报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因为“铜超标”的流言,惠州、湛江、阳江等多地县市渔民养殖的生蚝仍大量滞销。 

  “媒体误读了生蚝被重金属污染的现实,但这一棍子差点打死了整个行业,最终受影响最深的是渔民。”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副主任黄樟翰告诉记者。 

  事实上,遭到误读的不仅仅是生蚝,包括“毒香蕉”、“西瓜膨大剂”、“避孕鳝鱼”、“有毒生蚝”……在一轮又一轮的食品安全危机风波中,消费者疑虑重重,专家众说纷纭,媒体一波盖过一波的报道把舆论推向高潮。虽然这些传言最终被证实多数存在夸大和虚构成分,但它让百姓对饮食环境充满担忧,也让受到波及的农民和渔民蒙受损失。 

  “毒香蕉”导致香蕉“烂市” 

  几天之内,香蕉价格跌至冰点,部分消费者也开始出现恐慌心理 

  国庆的台风过后,湛江市徐闻县下桥镇香蕉专业合作社蕉农刘平狠下心来做出决定——砍掉香蕉林,改种蔬菜和其他瓜果。 

  年初,种了100多亩香蕉的刘平本以为今年会是个丰收年。早在3月份,春蕉刚上市,价格最高时卖到每斤3块钱,他乐得合不拢嘴。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4月底,香蕉的价格突然降至每斤七八毛,而且销量骤降,香蕉经销商们消失得无影无踪。蕉价最后低至每斤2角钱仍无人问津。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刘平和其他蕉农措手不及。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香蕉滞销,价格突然大幅下跌呢? 

  据记者了解,香蕉价格的异常波动,源于深圳某电视媒体在4月18日的新闻节目中播出的一则“乙烯利催熟香蕉有毒”报道。在这期名为《打药催熟香蕉 卖水果也有潜规则》的报道中,记者走访深圳市某香蕉批发市场,通过调查发现商贩正在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该报道记录了这个过程,,并称“误服乙烯利会出现呕吐、恶心及烧灼感,长期服用对人体有害而无益”。 

  新闻播出后,在众多媒体引发了跟风报道,甚至还有媒体炒作,称乙烯利催熟的香蕉将致儿童性早熟,网络也广泛转载。几天之内,香蕉价格跌至冰点,部分消费者也开始产生恐慌心理。 

  “关于香蕉有毒的谣言像有周期一样,隔段时间就来一次,我们都习惯了。”刘平无奈地说,出现所谓“香蕉有毒”的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避孕药”让鳝鱼蒙冤十年 

  每次想到“避孕药催肥”的说法,就对黄鳝有了戒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吃得安全最重要” 

  相对于蕉农而言,鳝鱼养殖农户显得更冤——“避孕药催肥”的说法一直让他们蒙冤10余年。 

  广东电视台记者小林称,自己很馋鳝鱼,但是每次想到“避孕药催肥”的说法,他就对黄鳝有了戒心,总是用理性抑制住嘴馋的欲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吃得安全最重要”。 

  广东清远的一位前鳝鱼养殖户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前年已经改行去种菜了,因为鳝鱼市场越来越淡,赚不到钱。不管他怎么解释,反正大家一口咬定“养鳝鱼不可能不喂避孕药”。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他送过去的鳝鱼也很少有人吃。“自己的亲戚都不相信,我解释了这么多次都没法让他们相信,做生意更难了。” 

  广州市赛特检测有限公司水产品检测相关负责人称,在水产业专业人士看来,“避孕药催肥鳝鱼”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在技术上无法实现。 

  该负责人认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避孕药催肥黄鳝站不住脚。黄鳝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性逆转特性的鱼类,幼龄全是雌性,经过性逆转,3年后变为雄性。雄性体大,雌性体小,而避孕药所含为雌激素,用避孕药,只可能使黄鳝长不大,而不是变肥大,还可能导致黄鳝抗病能力下降,增加死亡率。 

  那么,“避孕药催肥鳝鱼”的说法从何而来? 

  记者通过资料检索发现,提及“避孕药催肥黄鳝”的说法始于1998年,重庆一养殖户向成都某都市报记者报料,称其在黄鳝饲料添加了避孕药,从而可以使黄鳝快速增肥。随后,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避孕药催出巨鳝》的小消息,各地媒体纷纷转载。于是,这一并不起眼的小消息顿时成为全国的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此后,传言开始集中爆发。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称“有养殖户拿避孕药喂黄鳝”,而文章并未有信息来源和严密论证,大多含糊其辞。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地方或部门公布曾经检测到黄鳝体内含有避孕药残留物的报告。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专家和机构对黄鳝服用避孕药做过相关实验,从而能够提供黄鳝服用避孕药能催肥的事实根据,公开为黄鳝正名。 

  “铜超标”重创粤西名蚝 

  好不容易卖掉了一半,他算了算,每斤大概少3角,与往年比少了20多万元 

  陆源污染持续威胁1.8万公里的海岸线,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生蚝含铜超标740倍……10月初以来,关于“珠三角渔港生蚝铜超标740倍”的报道重创粤西养蚝业,使正值“蚝气”登场的生蚝生意惨淡。 

  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蚝民谢和贵今年养殖的50万斤生蚝至今还有一半卖不掉,本来每吨6000元的生蚝,现在卖3000—4000元都没人要。好不容易卖掉了一半,他算了算,每斤大概少3角,与往年比少了20多万元。剩下的生蚝,他决定压货不卖,因为“低得没法赚了,想等价格回升再卖。” 

  “刚听说我们生蚝不好时,我都没太在意。程村蚝出产的生蚝是出了名的,怎么会不好呢?”谢和贵表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流言面前,程村蚝异乎寻常地脆弱。昔日熙熙攘攘的红光村码头,不再门庭若市,往年能卖出12万吨成绩的程村蚝,今年有约6万吨出现滞销,红光村码头日上货量也由约150吨剧降至近50吨。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近江牡蛎》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黄和认为,新闻的处理形式也欠妥当。“这个‘超标740倍’的说法最大的漏洞就是以什么为标准,文中并没有说明,但却引起很大恐慌,严重影响蚝民收益。” 

  随后,阳江市政府、阳西县海洋与渔业局出面邀请专家前往海陵湾实地了解、监测,为程村蚝“平反”,同时主动向全国各地企业推销程村蚝,帮助蚝民取得总量达4万吨的订单。至此,红光村3000多名蚝民总算“躲过一劫”。 

  但更多的生蚝养殖场并没那么幸运。在湛江东海太平镇,生蚝个体养殖户郑日明告诉记者,以前每天能卖5000斤生蚝,现在最多只能卖2000斤。“我们也希望政府、媒体帮我们澄清,但我们村养殖没有阳江那么大规模,养生蚝的村民不算多。” 

  权威的声音去哪了? 

  政府机构的反应速度慢,往往用“表示关注”、“进行研究”、“实施检测”等措辞作为表态 

  频发的食品安全误读事件,公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就是这些被曝光的食品究竟会不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记者随机采访多名消费者,皆称面对众说纷纭的食品安全信息,不知到底听谁的好,最希望听到一个权威的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一名食品安全研究专家认为,“权威”的发声筒必然是相关的政府权威机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制约,政府机构的反应速度慢,往往用“表示关注”、“进行研究”、“实施检测”等措辞作为表态。“第一时间很重要,越快越好。耽误一天,农民的损失就越大。” 

  徐闻蕉农刘平称,“乙烯利催熟”事件中,一直没有政府出来帮蕉农辟谣。尽管徐闻的蕉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安慰他们说,帮忙找销路,但是由于受到整个市场行情的影响,几乎未见成效。 

  根据记者了解,“乙烯利催熟”风波发生在4月底,广东粤西地区作为香蕉主要种植地,一直到5月10日,湛江当地一家媒体还在大篇幅讨论植催熟香蕉是否有害,记者采访了湛江市农业局技术部门和有关专家后才得出“植物激素无害”的结论。此时距离最先流言产生已有大半个月,香蕉的价格早已一落千丈。 

  鳝鱼养殖户的命运则更加悲惨。因为避孕药传言而蒙冤10多年的鳝鱼,到现在还没等到相关部门来为此正名,有鳝鱼养殖户苦笑,“头发都等白了。” 

  声音 

  食品安全,媒体监督是把双刃剑 

  一些媒体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与本意产生偏差 

  食品安全危机,常常发端于媒体曝光,因此有媒体从业者认为,中国社会正在呈现出的情形是,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从而成为最及时的监督。 

  “但媒体监督是把双刃剑。”在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的背景下,填补监管真空的期许成为媒体无法承载之重,媒体监督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主流的同时,不实报道、各类流言也纷至沓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德虎表示:“媒体在监督食品安全的同时,要和有关部门、专家相互配合,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目前,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与本意产生偏差。” 

  有关媒体研究人员认为,要使媒体“瞭望者”的功能不缺位、不错位,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需要良好互动,沟通各方消息。然而,要彻底化解公众对“食面埋伏”的焦虑,避免民众再被“误伤”,真正建立一个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监管机构是大势所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