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22726101

0755-82486034
时间:工作日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行业标准
>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形成农村建设强大合力

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形成农村建设强大合力

发布时间:2012-11-03 阅读:(28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用于支持三农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保障。为充分发挥财政

  财政支农资金是指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用于支持“三农”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最重要的资金保障。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积极探索支农资金整合之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农业资金整合,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配投入、各司其职,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和利益均沾,其中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如发展改革委、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地方各有关部门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谁争取的资金就归谁管理、谁使用。在财政部门内部,由于同一类项目资金从不同的业务处室下拨,也给基层财政部门的管理带来不便。这种管理格局,一方面便于有关部门根据发展的需要,灵活掌握资金的分配,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撒胡椒面”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造成资金的浪费,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财政局全面加强涉农资金管理,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加大支农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在政策的制定和资金安排上,济源市突出集中和集约原则,按照“政府设宴、部门做菜”的要求,把财政资金、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组织阵地、万村千乡工程、新农网工程、平安济源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贫开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等项目和资金予以集合、集聚、集中,统筹谋划、集中使用,形成农业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据统计,2006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累计达19.4亿元,带动镇、村及社会投资累计达52.8亿元,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农业现代化步伐。

  蔬菜是济源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其科技创新、集约化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济源市整合各级支农资金进行集中扶持。针对设施蔬菜发展较快,但没有专业化的育苗基地,无法应对反常天气的情况,该市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园建设等项目,实施了“植物克隆育苗”工厂化项目,一举解决了蔬菜生产的用苗问题。近年来,济源市从不同侧面连续多年安排科技项目,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有利用克隆技术实现工厂化育苗的,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的,有效提升了蔬菜发展质量。

  为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减少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大涉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保障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支农奖补项目确定由职能部门提出具体的奖补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监督管理办法等,上报市政府研究批准。项目建成后,由乡镇先行自验,市结构调整办公室组织人员验收,报市政府分管领导最后审定、签字。奖补资金实行财政专款专用、专户专人管理,市政府投资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全程参与,共同监督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同时严格资金检查监督、审计监理,既注重事前参与、建后检查,又重视中期检查和竣工项目验收工作,推行项目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制度,对套取资金、挪用资金等违法案件严肃处理。

  通过支农资金的有效整合,济源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济源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61元,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18.2%,增速居全省第1位。夏粮总产达11万余吨,实现了“九连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