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22726101

0755-82486034
时间:工作日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专家观点
>新技术发展与绿色增长分论坛实录

新技术发展与绿色增长分论坛实录

发布时间:2012-11-03 阅读:(38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消息 2012年3月1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和世界

    消息 2012年3月1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和世界: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

    以下为“新技术发展与绿色增长”分论坛实录:

  吕薇:现在我们开始这个专题的讨论。各位来宾,下午好,首先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的部长吕薇,很高兴主持这一单位的讨论,这一单位主题是新技术发展与绿色增长,实现绿色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注重经济绿色增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实现绿色增长要两手抓,一手抓创新,发展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另外一手要抓政策,用经济手段和社会管理来鼓励节能减排。

  未来哪些新技术可能成为推动绿色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何在绿色技术的发展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有哪些国际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特别是中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我们还有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人口,要加快发展经济,提出人们生活水平的任务还很重,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有五位嘉宾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这些嘉宾都是一些重量级人物:杜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柯爱伦女士,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先生,第三位是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博凯慈先生,第四位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先生,第五位是日中经济协会理事长冈本巖先生,首先欢迎柯爱伦董事长发言,让我们掌声欢迎。

  柯爱伦:谢谢主席女士,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的话题是新技术和绿色发展,这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了解最新的创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中国更高的迎接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去年我们85%以上的资金都用于了三个领域的创新,总值达到的20亿美元,包括提供更多更好的粮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保护生命,保护环境。我们看到世界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在上述三个领域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应对这些全球发展大趋势所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要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协作与包容性的创新非常重要,协作是关键,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企业或者是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独立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所设想的这种协作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也就是所谓的包容性创新,在这种模式之下,我们与各种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这些伙伴包括客户、政府机构、学术界、科技界和消费者,使得我们的创新直接与本地市场相关,更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并且帮助我们客户取得需求,我们认为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在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杜邦如何开展合作,来促进包容性创新的。第一是纤维素乙醇,杜邦工业应用生物技术,在生物加工和蛋白质工程领域都拥有雄厚基础,我们在农业领域拥有实力和知识。我们也积极推进利用非粮食原料来生产纤维素的燃料,利用玉米秸秆等农业副产品和其他潜在可再生能源作物来生产原料,这些原材料包括高粱、柳枝等等。

  习近平先生最近在美国访问过程当中,在爱荷华州促进很多活动。我们这家工厂使用玉米秸秆为燃料,同时技术和耕种方式的转变也使得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秸秆供应是有保证的。如果每亩玉米秸秆产量超过四亿吨,工作人员很难进行管理,我们可以消化掉这部分秸秆,帮助农民更好管理他们的耕作,保持高产,这样的合作也是跟爱荷华州立大学和当地种植者和生产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很好的例子,说明技术可以催生绿色产品,同时也有助于当地社区的发展,有助于当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另外想谈的一个例子是光伏技术,光伏技术在中国已经做的非常成功,在全球范围内现有的光伏组建中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杜邦的材料,我们专门设立了DPVS就是光伏太阳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最近我们举办了一次可再生能源研讨会,讨论中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进展情况。今年1、2月份我们还跟中国光伏能源企业的领头羊尚德和英利两家公司签署战略协议,涉及到光伏材料的供应和联合技术研发,从而尽快推广太阳能技术的利用。

  另外还有两个例子是来自于太阳能领域,在香港我们和建筑师合作,建筑师既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绿色技术,同时又要保持原有的美学效果,所以我们帮到他们来提供建筑一体化光伏解决方案。楼宇的窗户既是透明的,同时又可以发电,保证了功能,又保证了美观。我们的合作伙伴是中华电力集团,这也是香港最大的公共电力公司。

  另外一个合作的例子发生在深圳,在当地太阳能光伏系统安装到了公共汽车侯车厅上,白天的时候是发电,并且把电力贮存起来,到了晚上就给这些侯车厅LED显示屏供电,这样既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刚才我提到了纤维素燃料和光伏产业的两个部门,我们相信在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行业都有巨大潜力,可以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中国政府也可以考虑制定更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这里我也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点,中国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去发展健全的技术标准,推广行业的最佳实践来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为某一个技术或者是行业制定标准不同机构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工作,避免他们在指导意见上相互矛盾或者是冲突,部门之间的协调可以保证整个行业以及相关技术的平稳发展。

  第二点,像杜邦这样的跨国企业都拥有全球化实业,我们致力于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着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中国可以考虑把本地企业研发活动视为中国的创新战略组成部分,并且为中国的研发努力做出补充。中国可以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基金和奖励机制,从而鼓励跨国机构和本土企业以及研究院校进行合作,实现可持续的创新。

  第三点,绿色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城市化对环境又会带来巨大影响,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感受、很多经验,中国很多绿色产业比如生物化学都在农村开始快速发展,保持农村地区的环境也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有相关法规来保护绿色产业在农村地区应用相关的技术,包括水资源的保护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等等。

  杜邦公司相信协作和包容性的创新对于可持续的解决绿色增长问题至关重要,随着中国进一步增长,中国充满了合作机会,我们深感振奋,我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来协作寻找解决方案,将协作和包容性研发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中来,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呼吁大家一起参加到这样的创新事业中来,我们向全世界和中国的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机构还有思想领袖发出邀请,邀请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解决世界和中国面临的难题。

  谢谢大家。

  吕薇:谢谢柯爱伦女士。刚才柯爱伦女士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在绿色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要进行包容性创新和跨国合作,举了几个非常好的例子,并且提出了三点很好的建议,我非常赞同您最后的关于在中国农村地区来发展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所以再次感谢柯爱伦女士。下面是由刘若鹏博士发言,刘若鹏博士(600804,股吧)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他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创始人。他这个研究院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的试点,下面让我们欢迎刘若鹏博士发言。

  刘若鹏: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峰会分享一些光启在中国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来支撑新兴产业的一些实践活动分享一些经验。中国从79年开始改革开放一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非常多的过程,尤其在科技产业,通过从销售市场为起点,逐步从低端往高端去蔓延发展的一个科技产业的形态发展到今天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而且我们有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逐渐在创新领域为全球经济,为全球的就业机会做出中国的贡献。

  在“十二五”这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也是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在通过科技创新来经济发展,提供全球就业机会的事情上做出努力和做出探索,这个事情坦诚来讲中国在过去是做的不够多的,很多事情也是刚刚开始,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新的机构,在做一个非常新的或许大家还没有关注的产业,这个机构的名字叫做光启,这个产业的名字叫做超材料。

  我准备了一些资料,包括两点,一点是我们在创新基础研究、科学创新和中国的产业以及创新技术的突破怎么样能够服务全球经济,从这个角度去介绍一些在中国国情环境下我们所做的模式和尝试。第二,也是希望借此以我们现在所做的超材料技术作为一个案例来举例中国创新技术发展的状态。

  我们是一个非常新的机构,2010年才成立,是以超材料技术为特色的新兴研究机构加产业化的机构,也就是说我们是从超材料的科学概念到规模化应用一路做过的机构,机构从最开始五位创始人到现在三百多位同事,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并且是定居在中国来做新兴技术的开发,作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或者是创新与经济相结合的机构也是得到了很多中国领导和官员的关注和支持。

  我想谈一下我们在创新与产业化无缝连接的体系,我们是一个企业化的研究院,同时我们也是一个科研化的。因为在中国整体创新产业链各个不同机构协调大的体系和环节还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它的制度、它的体制、它的各方面部门壁垒障碍还没有办法完全破除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够立即开始在中国进行源头创新,并且构建新兴创新产业的实践。 

  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这个尝试就把民营的、民办的但是又能够得到一定政府帮助、资助的民营研究院和新兴的创新型企业以及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结合在一起,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既有基础研究,同时又直接面向产业化,也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编制范围内的需要自负盈亏的新兴机构,像这样的机构除了有光启之外,还有深圳的华大基因,基本是处于全新的领域或者在全球还未产业化的领域来做这样的尝试。同时,整个团队也是非常国际化的团队,并且定居在本土。

  为了做这个事情,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得到了国家很多支持,来支撑这样一个怎么样制造、它的产业是什么形态、它的产业范围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新兴领域,我们相应建立了我们的产业联盟,在全新的领域做了大规模的知识产权的覆盖,包括去年我们覆盖了1179项知识产权专利,包括推动第一个专门投资该领域的早期产业基金,来保证整个领域上下游产业迅速建立起来,这是我们整个做创新的模式。

  超材料技术是一种材料的逆向设计技术,专门针对于电池材料,学科先后两次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科学技术进步,也是非常热门的学科,我们整个创建团队也是一直在这个领域做基础研究工作,文章也做了很多发表工作,但是现在正处于大规模的把这样一个科学概念推到规模应用的过程中,基本的物理原理就是用一些人造结构或者是人造手段去做自然界不太存在的特种电子材料,从而实现材料在非常大的范围内都可以把它大规模的制备出来,并且能够给产业带来特殊的意想不到的性能。  [03-17 15:42]

  这是整个领域从2001年一直到2011年的技术发展的维度,从最早期一种机构到上亿种机构。我简单举一个例子,传统在RF领域里卫星天线因为用的是金属材料,所以不得不利用它的外形形成一个非常高的增益,但是我们可以用全新技术做人造物质,这个物质自然界没有,它就是一层薄膜,但是这个薄膜可以实现抛物面波所有的特性,并且超出性能,把卫星通信技术增长全方位不同的应用,当然我们有不同的光伏测试结果,我们用这样的技术直接服务到中国互互通的工程里,为两亿户人们直接通过卫星来覆盖电视收看巨额庞大工程试点。 

  在北京我们已经把最先进的电子包膜技术通过应用,并且在农民墙上贴纸画,可以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全天后收到卫星电视节目,能够收57套,这是非常特殊的特例,仅仅就这么一个案例,所有有通信波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人造电池包膜物质,这个在全球市场是非常大的。 

  也非常希望这些创新技术能够从中国诞生,但是它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技术,可以服务于全球一些信息化和产业化大的工作过程中。

  最后做一个总结,第一超材料技术是革命性技术,把底层材料和电磁波和电信应用材料实现一体化结合在一起,第二是这个产业全球还没有诞生,我们把这个产业分为空间通信、光子物联网等主要方向,具有非常广阔前景。第三,超材料从科学概念到规模应用经历了超过十年的历史,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交叉技术的新兴产业,也希望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这一类新兴产业包括像基因产业能够大规模出现,最后也是反映了中国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新的行为和尝试。我们虽然是非常小的一点,但是我们也希望通过小点的努力能够探索一些方式和路子,能够让中国在创新领域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吕薇:谢谢刘若鹏博士,他刚才介绍了他们光启研究院的案例,在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们的例子说明了在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小企业的作用。下面发言的是博凯慈淄博,博凯慈博士是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还担任德国法兰克福、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的副总裁,他的公司在中国有很多合作项目。下面欢迎博凯慈博士发言。

  博凯慈: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感谢邀请我来到这里,巴斯夫有非常长期而成功的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我们今天能够来到这里跟诸位非常的荣幸。我想讲一些关于可持续性的,以及为什么对我们制造行业来说重要,另外巴斯夫能够在中国可以与大家合作一些什么。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开启一个旅程,我们通过科学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且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方面进行平衡。这个背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正在消耗很多的东西,我们这个星球大量的资源是无法恢复的,所以需求远远高于供给。

  据统计,如果在2050世界人口增长到90亿人,我们将需要的不是一个半星球,而是三个星球才能实现未来的所有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创新。创新从哪个角度来讲,对化工行业创新是非常关键的,麦肯锡进行了一个研究,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当中一半可以来自于更好的化学科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已经进行了适应。我们的创新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是一个长期的效果,同时它能够去平衡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适应,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这种化学新的作用。

  接下来给大家举出三个非常实际的例子,它意味着在每天的运营当中,包括我们在中国可以做一些什么,以及我们在中国已经做了一些什么。第一点,就是它的生产过程,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令人激动人心,就是HPPO,我们开发了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能耗和废水,并且减少了投资的资本,我们花了12年时间来实现这个目标,大概一年半之前,在美国也获得了美国总统绿色奖,现在我们正在类似进行包括在比利时、南极做的项目。

  第二是产品,也许在你们一生当中会买到它,它是生物可降解的塑料,这是非常重要的。填埋场已经是一个问题了,要把有机废物和其他的废物进行分离,这对于我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一公斤有机废物能够产生四公吨二氧化碳,如果我们把有机废物能够进行再循环,这样能够减少四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把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进行分离,就需要来自巴斯夫的产品,我们已经把这个产品投放到世界各个市场,包括德国、泰国,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也有机会引入这样的产品,如果在上海每个公民都是每年生产一百公斤的有机废物的话,这个市场前景非常大。

  下一个项目是有关于社会的项目,是食物中增添微生物,今天根据一些调查,中国9%的儿童是缺乏维生素A,大概40%的中国孩子们维生素A的摄取量只是在边缘情况,所以我们提供足够维生素A含量的补充剂对中国政府、对中国的机构实现人民健康的使命非常重要,有一些食品公司包括北京一些公司已经提供类似的产品,向北京地区的小学生进行提供,使少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给儿童健康做出作用。 

  回到之前所说的,我认为化工产业在提供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的增长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增长方法,这些公司他们能够来做创新,做发明,并且把产品带向市场,我们也需要与于中国或者其他政府或机构加强合作。在过去巴斯夫一直非常成功,我们也有很多方法确保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节能效率,并且产生出更好的产品来服务于这个星球。 

  谢谢。

  吕薇:谢谢博凯慈先生,介绍了巴斯夫在绿色技术当中的关注点和成功案例,可喜的是有一些技术已经开始与中国合作来进行发展。下面发言的是彼得·诺兰教授,彼得·诺兰教授是英国剑桥大学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发展研究学科主席,还担任剑桥大学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主任。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从事了许多中国问题的研究,也是我们发展论坛的老朋友。下面欢迎彼得·诺兰教授。 

  在接下来的20年间,毫无疑问将会有很多的政策被制定出来来提高能源效率,遏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都会普遍实施,这些新的政策将大大降低现有政策下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现有政策持续的话将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为了获得更加绿色的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将几乎涉及每个产业部门,在新政策下,继续执行现有的政策,可能实行节能减排的主体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进行,也就是在低收入或者是中等收入国家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在这一领域创新成功的公司提供了巨大商业机会。

  首先来看一下能源与气侯变化的情景,IEA国际能源署在其最新的政策情景报告当中预计全球初级能源需求将提高40%,就是2009—2035,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将会只提高27%,而全球能源效率会提高79%,换句话说,根据他们的估计,全球能源效率将会提高的远远高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量。 

  国际能源署这一新政策情景将可能确保未来会比它本来要更加绿色,但是即便是实现了这样一个情景,这个新政策的情景也需要我们在创新方面取得进步。我是来自于大学,大学往往相信大部分创新是大学做的,而政府往往相信大部分创新是政府做的,其实都不是,大部分创新都是竞争性的私营企业做的,在OECD国家里,某些产业部门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从1981年52%提高到了2008年的65%,换句话说,大部分这些投入或者是增长是来自于这些私营部门的。

  这样一种创新增加主要是来自于非OECD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一系列的行业和一系列部门将会受到绿色增长的影响,基本上影响到我们能够想像到的任何一个经济部门,这些政策的变化将会对每个部门产生影响,我们所讲的这些变化包括化石能源,第二是电力生产分布,第三是飞机、卡车、汽车等等的运输方式,还有这些建筑物以及他们当中的设备,最后还有包括像化工以及钢铁行业,所有这些在提高能效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仅是自身技术的提升,而且还有他给其他行业所提供的东西。

  接下来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讲两点,其中之一就是化石能源,提高天然气的比例已经被称为天然气的革命,这将会极大的来提升天然气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比照其他的化石燃料所占的比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计,在接下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80%的天然气增加量将来自于非OECD国家,西方这些石油巨头引燃了天然气工业的创新,包括勘探和开发天然气、煤气化等等由石油巨头开创了通过岩层水压致裂生产出来的技术,至少在北美等等都可以得到应用,这些公司他们是非常庞大的,他们具备开发巨型天然气项目的规模与系统集成能力。

  接下来看一下电力运输的生产与分配,在未来这个行业具有巨大发展,在接下来二十多年当中,全球发电量增量82%将会来自于非经合组织的国家,总共大概是71万亿,其中3/5将来自于非经合组织国家。通过不同的渠道,比如说提高在电力生产当中天然气的份额,包括零碳的燃料增加,提高燃油效率等等,还有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在传输与配送方面的创新,使远距离出境能源成为可能。在交通行业,在建筑行业以及工业行业都会出现很多新的创新,可能化工和钢铁是最重要的,但是设备生产包括机械等等这些都会提高能源效率。

  接下来我简要谈一下全球产业结构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在过去三十年间,全球发展的非常快,英国政府最新研究发现,全球研发一千强公司2010年一共在研发方面投入了5600亿美元,可以成为全球研发的核心,其中大部分这样的企业都是来自于高收入国家,只有大约40家是来自于中低等收入国家。这对于未来来说有什么样的启发呢?对于中低收入国家包括中国来说,这样一个分析有什么样的启示?可以说在未来十年新的政策会出台,让全世界获得更加绿色的增长,没有这样的政策的话,我们的绿色增长就难以为继。通过新的政策会培育出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全球性的绿色技术市场,而且绿色市场主要位于经合组织以外的国家。绿色技术主要产生于和那些经合组织国家有竞争力的大型公司所进行的创新,这些公司都在加快绿色技术方面创新能力建设。

  目前来自经合组织的公司拥有核心绿色技术,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公司也在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使得自己在未来绿色技术市场中获利,包括来自中国的企业都希望在这样一个绿色经济中分一杯羹,所以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考察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包括OECD成员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关系。

  谢谢各位。

  吕薇:谢谢彼得·诺兰教授的发言,他讲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是新政策使世界以更加绿色的方式在增长,第二个观点是市场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发展,非OECD国家在绿色技术的发展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个观点,核心绿色技术目前还主要掌握在大部分OECD国家的跨国公司手里,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来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下面是冈本巖先生发言,他是中日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的常任理事,目前还任日中投资促进机构副会长,他长期从事日中贸易和投资促进工作。下面欢迎冈本严先生发言。

  非常荣幸能够应邀参加本次论坛,首先我想简要的介绍一下我们的协会,就是日中经济协会,协会成立于1972年,刚好是在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之后成立的。我们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要加强能源节能和环保方面的工作,在日本负责工业和经济贸易的政府机构和中国相关机构都进行了合作,在这我跟大家想谈一下我们日本在能源方面的一些经验,也讲一下这方面最新的发展。

  首先先看一下节能,自从石油危机以来,日本都意识到了本国缺乏能源缺乏资源,所以必须要提高能效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生产的流程中都尽可能去节能。在97年的时候,日本主办了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工作,也给我们的节能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能源方面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怎么能够使得节能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增长,我们也提出了自愿性的减排目标,这个目标适用于电力等部门,最近我们也推出了能效方面的计划,包括房屋的建设和小型社区的建设,都要考虑到节能增效。

  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电力需求增长非常的快,发电的装机容量增长的也非常快,但是装机容量还是赶不上需求的增长,所以也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在这方面电费的制定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同时要实现削风添谷,从而有效进行电力资源的调剂。另外在天然气的使用方面也要加强工作,大量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纳入到电力行业的发展建设中。

  另外还有一个考察的话题就是能源安全,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替代性的能源,在这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包括页岩气等一系列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效益,这样更好满足新增的能源需求。在供应这方面,我们要设定标准,选择最优质、能效最高的能源供应,第一点要考虑到能源安全,第二点是环境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尽可能降低成本。我们新开发的项目都要求满足这些标准,包括核电,我们新建立的核电站都是处于这样的考虑。 

  但是在福岛核泄露之后我们进行了很多调查,大家也都是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有很多顾虑,当时所有核电站都停止运行,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要得到特别批准之后才能恢复运营,同时我们也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确保电力供应,因为我们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应急措施和削风添谷的政策,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电费的增长也是非常快,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来确保现有核电站设施的安全性,我们认为核电站依然是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我们的核技术还会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加安全,更加清洁的发电。 

  我们也在关注天然气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在这方面我相信我们也要制定必要的战略。这一系列的考虑都是我们制定国家能源结构的重要依据,在中国也是如此。我们制定政策过程当中都要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清洁煤炭技术,日本有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清洁煤炭技术。我们也做了相关演示、项目的示范运行,一旦运行结束并得到当局的审批通过之后,就可以进行商业规模的运行。 

  目前,我们的能源结构在发生最大变化,最新的技术发展意味着传统的能源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相信在未来新型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会跟传统能源一样重要,目前我们正在大规模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在北美地区看到有这样的趋势,比如天然气改革也是在大幅度的上涨,中国在传统天然气方面有很多的储量,所以完全有潜力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希望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中国克服相关的障碍,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

  冈本巖:同时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海底也发现了很多油气资源,通过这样一些勘探和开发工作可以更好利用现有的油气储量,比如我们也推出了新一代技术和系统,我自己也在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我也在看一下油价的变化和天然气价格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美国油价上调可能会引起大家更多的投资天然气技术的研发,由此推出下一代燃气发电技术。

  接下来谈一下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能源有很多新的特点,他们的热值跟传统能源有很多的不同,而且用来发电发热也不是特别稳定,所以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处于初期的开发阶段。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去支持,比如上网电价的支持,另外我们也考虑到成本方面的因素,包括太阳能、风能等等的成本,必须要有效控制成本,以至于适宜当地情况的可再生能源。

  另外我们还有必要建立远距离的输配电系统,比如说风电和太阳能的能源集中地、富集地往往离需求中心非常远,如果用传统输配电方式很快进行调配,而且成本非常高、损耗很大,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新的技术来远距离传输风电水电等。日本在这方面同样是一个全球先锋,在这方面我们也有非常光明的前景,我们可以在远距离的地点之间进行电力传输和配置。

  谢谢各位。

  吕薇:谢谢冈本巖先生,他介绍了日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和经验。下面我们的时间很少了,我们控制在十分钟的讨论时间。

  提问:问题是问彼得·诺兰教授,刚才您说到技术市场是存在对称的,就是OECD成员国和非OECD成员国是不对称的,在考虑到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要考虑到三个要素,包括资金、政策、机制,这三个要素里大家一般在想到底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捐款来促进技术发展,还是由市场由私人部门来进行投资,这两者哪个更好一些。第二点是关于技术的,是免费的技术转让更好还是完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技术转让更好,应当国内政策占优势还是以跨国企业的政策占优势,您觉得哪种机制可能更有效?谢谢。

  彼得·诺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现在也是没有一个结论,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绿色技术的主要市场是在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是排名第一的。合资企业前景并不看好,在中国以前有很多合资企业,但是现在他们的地位已经下降了很多,他们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削弱了很多,在这方面的合作可能很难去实现。

  彼得·诺兰:对于商务关系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让那些有先进技术的公司要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要去考虑为什么中国不去开发自己的技术,不去培育这方面先进技术公司,所以我们都要换位思考,不仅要站在中国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要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个问题。刚才我也在做笔记,也说到了有很多公司他们的新技术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取得成功的。对于您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用中文来说我们必须要实事求是。

  彼得·诺兰: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知道商务的市场非常大。公司要去做工作其实是很困难的。我们再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也要考虑到我们是两种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文化,实际上真正掌握了未来发展的要点还是应该是企业。  [03-17 16:22]

  提问:您也谈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激动人心的例子,我们来看这些机会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您应用不同的标准和其他巴斯夫所进行的投资的话,基本上您会采取不同的标准来评估这些投资回报吗?

  柯爱伦:当我们来看这些机会的时候,我们的回报率是处在一个范围内,有一个短期范围,也有一个长期的范围,一开始对新技术来讲,它的回报可能是低的,但是可以看到一个曲线或者是一个路线,我们如何获得令股东感到骄傲的回报率,即便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那样的发达,但是也有可能是一个好的投资,尽管现在回报率可能低,但是必须要清晰看到未来能够从股东角度获得长期的回报,因为最终我的股东所要的就是这个。很多企业现在拥有很好的回报率,所以我们可以有耐心等下去。有一些是五年六年前就投资的这些项目和技术,今天获得了回报,随着我们继续的投资,我们相信在未来仍然会保持这个高回报。

  博凯慈:简短的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投资HPPO的话,对于像发展中国家、新型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得到更高的回报率,我们可以看一些社会项目,很显然它的商业方面在长期也会显示出来,但是对于巴斯夫最终的净利影响不是很大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国家我们很高兴进入这个努力,但是对我们来讲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没有实现现实的回报。

  提问:我对您建立了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从事新材料的国际团队很感兴趣,祝你们好运。我关心的是基于硅材料芯片已经接近物理极限,你的团队在这个领域有什么新的打算和计划?

  刘若鹏:非常感谢这位先生的问题,我们现在所做的恰好是在IC相反的一面,在RF一面,所以IC处理的是数字,我们是处理空间电波,我非常同意您的说法,IC产业随着发展它的物理基础已经达到了极限了。在这样一个领域里可能跟我们所从事的方面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它不完全相同。 

  刘若鹏:我们最主要的观点是我们更愿意从事专注的材料,这些材料不需要非常非常小,但是可以实现一些人们从未想过的功能,所以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讲,我们也对半导体产业分了红色路线和蓝色路线,红色路线是不断的做小,对于蓝色路线,我们不仅仅考虑大规模集成计算单元,我们还要考虑大规模集成计算单元之外的传感单元、传输单元、微观的电力单元或者是能源单元,这样把原先芯片的概念更加推广到综合复杂应用的级别,所以可能未来发展更加趋向于交叉技术和不同单元的组合和集成,简简单单的是计算芯片这么一个概念。

  吕薇:看到很多代表在举手,但是我们的时候已经超过了五分钟,所以今天的讨论会到此结束,首先感谢到场的各位嘉宾,感谢各位观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