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22726101

0755-82486034
时间:工作日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专家观点
>十年 探寻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十年 探寻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发布时间:2012-11-03 阅读:(33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从扩权让利、抓大放小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伴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从扩权让利、抓大放小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伴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与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国企改革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之路。

  然而,国企大船在改革行进中绝非一帆风顺。

  除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企业内部诸多难题外,国企效率低、国企垄断等质疑声不绝于耳,并由此衍生出“国企私有化”、“国企退出竞争性领域”等激进观点。国企改革的理论与舆论环境并不“和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国家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道路的正确。

  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做强做优、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公众化成为下一阶段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渐进式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国有企业统包统揽,企业不负担盈亏,也没有经营自主权。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然而,由于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与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相比,国企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3年,约5000户困难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了破产,涉及职工900多万人。

  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国企改革进入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开始解决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2003年,为解决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业绩考核制度等,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被大大激发。

  之后,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组建,“九龙治水”的国资监管局面不复存在。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薪酬、前途与企业业绩挂钩,企业的市场表现、国有资产能否在市场竞争中保值增值得到切实保障。

  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的数量不断减少,但是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国有股减持转入社保基金589亿元,成为社保资金的重要来源。

  “在三年改革脱困之前,国有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包袱和社会稳定的隐患。而现在,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的、稳定的因素。”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在短短十几年中发生,关键是靠改革。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认为,从“扩权让利”开始,逐步深化,走向改革整个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从“点”走向“面”,是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走向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

  争议中前行

  随着国企发展壮大,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效益好主要是由于垄断,甚至将国有企业与垄断等同起来。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格局。118户中央企业中,除2家电网企业、3家电信企业、3家石油石化企业、10家军工企业、2家粮棉储备企业和1家盐业企业共21家企业外,其他企业都处于竞争性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到2010年间,国有企业的户数占比从39%下降到4.5%;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52%下降到27%;利润总额从36%降至27.8%;从业人员从60.5%降至19%,税收从65%降至37%。

  实际上,目前私营企业在经济规模、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与国企有较大差距。有专家指出,如果硬性要求国企退出,获得发展空间的很可能不是私营企业,而是外国跨国公司,这无疑将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

  公开资料显示,“十一五”时期,在中国28个主要工业行业中,外资在其中21个行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近10年,外资对制造业市场控制度基本在30%以上。而高技术产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已经达到近70%的水平。

  事实是,民营经济在改革过程同样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新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和谐共赢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也成为驳斥“争议”的最有力证据。

  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9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600万户,注册资金总额达到24.3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8亿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

  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企业和谐共赢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国移动带动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等多分支领域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移动合作的2000多家内容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中国建材集团通过资本运营、联合重组众多私营企业,改变了浙江水泥市场无序竞争的状况,结束了数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实现了国有、民营经济的“共赢”。

  “中国改革比较成功的是‘靠两条腿走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一条腿是国有企业,它是通过改革,包括公司制改革、股份多元化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使得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另一条腿就是发展非国有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一不可。”在胡鞍钢看来,党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就是“两条腿走路”,这非常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是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企业集体崛起的必然选择。

  彻底市场化

  事实上,国企改革一直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从体制和机制上增强了市场化运作的适应力和自觉性,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机结合。

  在市场化浪潮的锤炼下,国企从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布局不断优化,“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使国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诚然,国企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彻底,国企改革中仍有一些缺点与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也正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所在。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做出了明确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的意见》把国企改革列为今年改革任务之首: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用于社会公共支出的比重。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切断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切断补贴渠道。”邵宁表示,另一个方面是使国有企业彻底的市场化。

  邵宁表示,通过资本市场把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一个一个的上市公司,让它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独立地承担它的民事责任,这是公众化的方向。

  目前中央企业60%以上的净资产都已经进入了上市公司,这种市场化公众化改革的力度仍在不断加强。

  “而要实现市场化,国有企业首先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这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安林说。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尤其是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企业领导体制必须科学化,企业高层决策体制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因此,中央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构建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从2004年开始,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开展了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试点工作7年来,中央企业建设规范董事会工作稳步推进,试点企业范围从国有独资公司逐步延伸到中央企业控股的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建设规范董事会的中央企业户数已达42家。

  “一方面要推动企业整体上市,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可实行股权多样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胡鞍钢认为,同时要推进铁路、盐业、电力、电信、石油、民航、市政公共事业等国企改革。

  “中国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是进行公众作为全民股代表参与监督管理的制度创新,直接掌握内部成本数据并参与制订公众接受的合理价格,确保对高额垄断利润进行合理社会分红并造福于全体人民利益。”杨斌表示。

  杨斌认为,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政府可通过价格控制来限制垄断寻租,还可直接下达经营效率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并且通过分配政策将垄断租金用于公众利益,必要时还可通过政府补贴和要求企业补贴的办法,促使公共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谢鲁江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大做强,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向跨国公司看齐,把国有企业培养成能够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有控制力的、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中央企业领衔的国有企业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必须做强做优,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能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