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22726101

0755-82486034
时间:工作日9:00~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分析预测
>粮源短缺未改 不利天气助推玉米价格

粮源短缺未改 不利天气助推玉米价格

发布时间:2010-04-20  作者:农业信息网 阅读:(16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与三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一路上行的走势相比,四月份在多空因素频出的背景下,大连玉米期货市场的走势显得略为惊险。在四月初大连玉

  与三月份国内玉米市场一路上行的走势相比,四月份在多空因素频出的背景下,大连玉米期货市场的走势显得略为惊险。在四月初大连玉米主力09月合约以 1946元/吨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后,两则重大利空传闻给这个一路高走的市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7日的CBOT市场上,一则关于中国企业正寻求玉米进口许可的传闻被炒得沸沸扬扬,这给美玉米市场带来了强劲的支撑。市场传闻称,中国国有公司和私营公司正计划进口多达100万吨的玉米,以确保中国南方地区的供应。传闻的利多性在于,这一数字可能还会增加。而中国扩大玉米进口的传闻起因是市场对于酒糟饲料的需求出现了增长。而中国国内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水平,南方地区进口玉米的成本要低于从东北地区采购的玉米成本。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的成本低廉,CNF价约为每吨225-230美元,而在国内现货市场上,吉林地区玉米价格约为255美元,大连玉米价格为279美元。

  这个推动7日CBOT玉米大涨的利多却也成了8日国内大连玉米市场的大利空。与此同时,国内市场还传闻政府有关部门将恢复在东北产区进行临储玉米拍卖活动。在这传闻影响下,北方港口收购情况直线下降,港口央企和贸易商逐渐停收观望,虽然当时大连市场15%水分以内主流集港1880元/吨,平舱稳定在1880元/吨,但成交明显下降,锦州港口中字头企业及其它贸易商群体玉米收购活动甚至戛然而止。在这种恐慌氛围下,当日大连玉米主力1009合约高位受挫,期价一度回落至1900一线附近。

  恐慌之后,市场情绪渐渐平息。关于进口玉米,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价差在140元/吨,但是严格的质检要求和进口玉米的品质价差仍制约着大规模的采购,而当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企业获得了质检证书。不过,日前在“2010年玉米产业市场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在放开玉米进口,保证国内饲料供应的呼声很高。主要原因是今年玉米质量差,开春以后的霉变影响仔猪仔鸡的生长,养殖企业采购已十分艰难。另外,由于目前农民手中的玉米存量比例平均在45%左右,基本持平于往年,未来难以出现匆忙售粮的情况。而国内玉米减产,减的是商品流通量而非生产用量,这将导致我国玉米局域性、阶段性的玉米供应偏紧,传导至局部地区玉米价格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否会放开进口仍是业内关注的重点。

  而对于临时储备玉米抛售的传闻也已得到证实并开始实行。中国国家粮油中心发布公告表示将从13日起投放储备玉米108万吨,其中50万吨在东北地区投放。

  13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首次进行2010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竞价销售,共计销售50.02万吨,全部成交。其中,2007年玉米计划交易6.86万吨,成交均价1738元/吨;2008年玉米计划交易43.16万吨,成交均价1729元/吨。

  回顾09年国储玉米的拍卖情况,自7月21日至11月24日共计18次的拍卖中,计划销售4227万吨,实际只成交了1461万吨,成交均价仅为1580元/吨。其中成交率最高是9月8日的64.24%,最低的一次甚至只有3.7%。由此可见,本次临储玉米销售成交均价和成交率较2009年大幅回升。之前抛储的利空在这高成交价和高成交率之下,也迅速转为利多,推动了当日大连玉米主力09月合约强势上行。

  其实,从2007-2010年国内玉米的收储和抛储的数量来计算,目前国家剩余的东北临储玉米不足500万吨,如果每周销售50万吨的话,那么国储玉米的库存也仅够维持2-3个月。在这种情况下,竞价销售对市场的影响也只是短期的,并不能改变国内玉米市场长期上行的趋势,后市粮源紧缺对市场价格上涨的支撑力度将更加明显。

  同时,天气历来是农产品市场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很容易成为资金借机炒作的题材。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东北等地出现了近四十年来同期罕见的低温灾害,4月中旬当地再度出现持续低温,并使耕地解冻缓慢。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的玉米春耕备播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较去年同期普遍推迟。一般来说,春玉米适时早播,播种期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播种晚,玉米生长期晚容易遭遇干旱和秋季早霜,以致造成玉米减产。业内人士表示,4月15日-5月15日是东北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倘若后期东北天气仍未能好转,届时播种推迟对今年东北玉米生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东北产区的天气变化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